HOME / 展覽內容 / 相關文章 |
臺中市以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素有「文化城」之美譽。推動由文化藝術帶動相關產業,塑造臺中市成為國際化都市,是本人期許與市府同仁共同努力之目標。
由於藝術界人士及全體市民的熱情付出,終使本市榮獲英國世界領袖論壇所舉辦的最佳文化藝術城市獎殊榮,這是國際社會對臺中市藝文建設的最高肯定。而臺中市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實力,與早期王爾昌教授與林之助教授、呂佛庭教授等藝術界前輩共同籌組「中部美術協會」,及與顏水龍教授、邱淼鏘校長等畫友籌組「鯤島畫會」,鼓勵藝術同好投入藝術創作並積極推動藝術教育傳承,提升本市文化藝術風氣有著關鍵深遠的影響。
王教授於動亂中成長,倍感教育的重要及中國文化傳承的困難,因而將藝術教育推廣奉為一生的志業,自北平師範大學畢業後擔任教職。
1948年11月來臺續執教至辭世逾一甲子,戮力於藝術及武術文化教育志業,期間育才無數。而在藝術創作上之成就,更獲得大家共同的肯定。
2000年經評選為「八十九年度臺中市資深優秀美術家」。
2001年還以83歲高齡率臺中武術界學生前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進行國術陰把槍尋根之旅。
2002年獲頒臺中縣政府暨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第一屆武藝薪傳獎等殊榮。
王教授求學於人文匯粹之北京,先後從大師李苦禪、胡佩衡、郭柏川等名家習畫,故能精於油畫靜物寫生,還兼擅中國水墨花鳥,在工藝等藝術領域亦有獨到專研。更讓人敬佩的是在武術傳承方面,因獲高師真傳而有崇高的地位及貢獻,真可謂是文武雙全。這都要歸功於天賦和師承外,更重要的是下苦功練習。王教授於青少年時期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刻苦向學而養成艷華內斂、不露巧密的個性。如同林之助教授生前對他的觀感是平易和善、與人無爭、有謙謙君子之風;形容他的畫作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王教授一生奉獻藝術創作與藝育之推廣,足為後世典範。
欣聞本市文化局特於本市歷史建築-台中市役所推出「東方野獸主義-王爾昌紀念展」,將展出王教授不同時期之各類藝術創作,涵蓋油畫、水墨、水彩、剪紙、蠟染、篆刻等,以及武術傳承的圖文史料,並輯錄成冊,以傳揚王教授以美術教育為職志,終生奉獻藝術創作之卓越貢獻及精神風範。謹於展出前夕及專輯付梓之際,謹抒數語聊表感懷之情,並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同時感謝王教授家屬對本市推行文化建設和此次展出的全力支持參與,謹祝展覽成功!
王爾昌老師生前是一位沉潛在中南部的前輩畫家,默許經營靜專進取而鮮為人知,但影響中南部藝術界卻頗為深廣,如同新疆省的嵌兒井,是隱在地下的一派甘泉,深藏不露.泉源不息,往昔他除了公家美展之邀請擇要參加而外,就沒有其個人盛大發表;他任教於臺灣省立第一中學為時甚長,與過去享有盛名的水墨畫家高一峰老師是多年同事,他們經常相互磋磨畫藝,高氏北上藝專任職,王老師.長守臺中,而中南部各大專探知王老師的成就,紛紛競相迎請王老師開課,諸如臺中師專、東海大學、臺南家專、屏東師院等等。
王老師於造形藝術涉納深廣,其青年時代出業於北平師範大學,故都北平人才會萃,早年廣得名家指導,國畫方面受教於李苦禪先生、胡佩衡先生、汪慎生先生,西畫方面受教於郭柏川先生、劉風虎先生,之外猶廣泛遊學於時賢,集思廣益,積學深厚。自政府播遷來臺,郭柏川先生任臺南成大建築系教授,王老師一向跟從其賢師研究,直至郭柏川教授逝世未曾間斷,可謂王老師為郭柏川教授重要傳人之一;然王老師並不以一得而自足,不斷追踵世界潮流,求新求變,擴展媒體素材之運用,不問中西,不為時空所局限,時而以水墨發表,時而以版畫創作,亦時而為綜合媒體嘗試,取廣用宏,靈應萬變,確似萬花筒一般,令人目眩神迷。王老師晚年選定油畫而專攻之,其色彩對比強明,運筆豪健大方,形象描寫之堅實穩重,畫面清新活潑,在野獸派的風格中,更注入中國傳統的風韻,在在使人嘆服,譽為時下罕有。王老師一生不斷求進,勤敏不輟,日新其藝,深為同道們所欽佩。
筆者於民國四十九年到臺中師專任教,其時王老師已在中師授工藝課,每於課餘,時臨我宿舍,煮茶論學,泛談其故都文藝人事掌故,得知其師承之所由來,其時中部藝術界有中部美展組織,會長為中師教授林之助先生,筆者同王老師皆參加中部美展,校裡校外過從甚密,遂成忘年之交。王老師之高論卓見,啟我者多,王老師同筆者一向偏好八大;至於西畫,素描、油彩,各種畫路,王老師論評亦多精妙見解,畫學之外王老師還通相學、醫道、拳術,與之閒談,廣博多聞,深有得益。
為回顧王老師終身奉獻藝術創作之成就並宣揚其推廣藝術之精神,臺中市文化局舉辦「東方野獸主義-王爾昌紀念展」,同時出版作品輯以廣流傳,並指定筆者為文推介之,本人素非操筆作文之人,自不足以表述其藝術於萬一,王老師作品刊出,自是其自身最佳之述證,善知識者當能為我本文增補而斧正之,王老師終身之成就,豈必賴我拙劣文字作說明,承其不棄勉力為之,亦表緬懷之意。
王爾昌老師是指引我親近藝術,並決心以藝術創作為終身職志的啟蒙老師。 2005年老師的告別式上,我遇見了久未見面的王師母與在大陸工作的兒子王彥鈞。葬禮簡單隆重,與王老師簡樸內斂、不願打擾大眾的心態相似。其間,師母與彥鈞夫婦表達了想為王老師辦個回顧展、出一本畫冊的心願。彥鈞夫婦那種希望為父親做點什麼,但又不知如何做起的急切與熱情讓我印象深刻。當文化局表達願意在「臺中市役所」為王老師辦一個展覽時,我非常高興,立即通知彥鈞夫婦。他們熱烈而積極的準備,藉此機會整理父親的作品、文稿、照片集相關資料。一來,了了他們回報父親的心願;二來,王爾昌老師在繪畫上極為可觀卻又少為人知的成就,可藉此次展出讓中部愛藝者一飽眼福。
王爾昌先生晚年自屏東師院退休後,居住在臺中大坑山腳下,幾乎不與藝術界相互往返,單純地過著茹素、畫畫、教授國術的生活。雖說這種生活境界正是中國文人最佳生活方式─「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但是他也漸漸被中部藝術界遺忘了。 雖然王老師2000年在臺中「凡亞畫廊」有一小型畫展;但是,以王老師低調的行事風格,激起的浪花不多。更可惜的是,師母也於2006年辭世,她再也看不到這次市役所王老師的展覽了。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真讓人感傷啊!
王爾昌老師1919年生於河北省寶坻縣大口屯鎮的書香世家,家中書畫收藏頗豐。他自小見習古董書畫鑑賞,並先後跟多位名家學畫,扎下中國書畫深厚的基礎。21歲(194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他的國畫先後受教於李苦禪先生、胡佩衡先生、汪慎文先生;油畫則從郭柏川先生與劉風虎先生學習。北京師大畢業後,即一面創作一面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並於29歲(1948年)來台。自1952年(33歲)起在臺中居仁國中(當時市立一中)、臺中教育大學(當時臺中師專)、臺中一中、東海大學、修平技術學院(當時私立樹德工專)、台南家專、台中體大(當時臺中體專)等校執教達20年之久。王老師於1971年(52歲)赴屏東師院任教。因是專任教師,從此離開中部畫壇。他於1984年(65歲)退休,並返回臺中,住在大坑山腳,仍過著畫畫、教授國畫、國術、工藝的風雅生活。王老師於1992年(73歲)在臺北吸引力畫廊舉辦第一次油畫個展,並於臺中文化局舉辦邀請展,1994年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75歲回顧展,1998年分別在臺中文化局、高雄文化局、國父紀念館舉辦八十回顧展。於2005年過世,享年87歲。
王爾昌老師在33歲到52歲的壯年時期執教於中部許多中學及大專院校,教授美術、版畫、蠟染、剪紙,受他啟蒙與影響的學生不計其數。記得當時與他往來較密切的藝術家有高一.、文霽、鄭善禧、王榮武等老師。王老師並於1954年與林之助、呂佛庭等畫家共組「中部美術協會」,是中部最早畫會之一。中部美協成立迄今已有50多年,仍是中部眾多畫會中水準最高、活動力最強的美術團體。
王爾昌老師兼擅油畫、國畫與工藝,他在北京師大時油畫受教於郭柏川老師與劉風虎老師。劉風虎老師的新古典畫風為他打下扎實的寫實基礎,而郭柏川老師以東方書法的線條及用色入畫,加上當時極現代的誇張、變形、簡化的用形用色,使王老師發展出類似「野獸主義」卻又更活潑、更東方化的「新野獸主義」。王老師揉合了兩位老師的特點,以寫實基礎為本,以東方特有的鮮麗民俗色彩敷彩,以書法線條為造型表現,而創作的基本精神則是以東方藝術的「寫意」方式,他的畫風融合了東西方創作元素,筆觸大膽、色彩強烈,既寫實又寫意,既強烈又內斂,畫如其人。回顧台灣美術史,留日的郭柏川、傳承的王爾昌的「新野獸主義」這一系統中,在台灣大多數類印象派寫生畫風中獨樹一幟,極有發展空間。
這次在「臺中市役所」舉辦的王老師展覽計有油畫、水墨、抽象版畫等約100幅。除了靜態展出外,還有王老師國術學生的國術表演、兵器展示及王師母的剪紙作品。喜歡藝術、工藝與國術的朋友請勿錯過。
父親生長在動盪的民國初年,成長中的顛沛流離,從而養成其獨立堅忍執著的個性;並因緣際會受到中西畫各派名家精心教授繪畫及國術高師的真傳。有人文素質的底蘊,海闊天空的胸襟,接受新元素的渴望,雖其涉獵藝術創作是多方面,但本質還是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當自學校退休後為延續育人的目的而將精神轉移至繪畫創作展示于人,在審視當時社會環境的趨勢下舉辦首次油畫個展作為切入點,因此藝界將其歸類為油畫家;但其始終離不開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在油畫表現上以郭柏川老師倡導的新野獸派為基礎融入了國畫的線條和東方的色調作為畫風,甚至晚年我陪同住院時仍希望我日後能從事國畫創作。雖因長期旅居大陸,待至父親辭世後方感其思維特質,其實自幼受其薰陶早已深深的影響.我而不自覺。
日前探望父親已高壽八十五的摯友文霽老師,他說最近可能是痛風引起手指疼痛;這使我聯想到當年父親舉辦七五回顧展時亦說手關節疼痛,還吃藥提神一直斷斷續續畫到舉辦八十回顧展,在當時聽在耳裡並未在意,原只以為是年紀大畫多了手酸痛而已,直至後來在病床前握其雙手時才發現雙手指頭均因久握畫筆及調色板而嚴重彎曲變形,這一刻我突然頓悟到他堅持理想的毅志力。父親對每一幅畫都盡心竭力經營如同關照我們一般,對追求作品的完美是要與時俱進永無止境,認為沒有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只有不斷的完善;不只是技巧風格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心得的綿延。尤其在奉獻教育逾一甲子,晚年病後體弱殘燭之時還特別將其畢生繪畫及國術心得融匯編成口訣《繪畫一零五字訣》及《陰把槍一零五字訣》以方便後學傳承。
此次應台中市文化局邀約展出父親多才多學且又豐富的一生,其內容涉及中西美術、武術、造型工藝、蠟染、剪紙、篆刻、命理等種類繁多;在畫作部份如靜心細細品味與對比即不難體會其中奔放的熱情的與高雅的內涵和追求完美的用心,還能發現各領域間相互影響及應用。至於畫作好壞誠如父親自評,要看自己是否專心投入及大多數人的公認和時代的淘汰而不是自行標榜的。他一生有限的生命只是時代的小註腳,願其精神能如油燈小火苗一般,一燈傳百燈,燈燈相傳,點燃我們每個人深埋在心中追求美好人生的愛美藝術熱情。
多元化呈現的臨場感除記憶外無法全部編輯書面記錄,僅能就其畫作部份印製成冊使能留給有需要的觀眾和後學者一些啟發。為方便讀者參考及教學研習,於是先按油畫、水彩、版畫、國畫分類,再依畫作內容、年份編排。希籍此能為當前充斥功名利益及金融海嘯衝擊下的社會帶來精神心靈上一絲清流;又適逢政府推動「有品運動」之時,冀能盡一己棉薄之力,這是我們子女及學生責無旁貸的義務。故當五月底在大陸接到此次展出的徵詢意見時當即立刻答應,因時間緊迫及當前大環境等客觀因素,在準備及展出中若稍有倉促不足之處,尚請社會大眾能予見諒。
最後再次要感謝市文化局及各界長官、長輩和前輩對於此次的展出及編製畫集所作的指導與安排;另還要特別感謝鍾俊雄老師、賴仲奎老師、楊焜煉老師及林錫源夫婦於百忙中的感恩協助,及我的家人姊妹們的全力支持。